彼得·林奇怎样用极致行研战胜华尔街?股灾都不怕!

A股再次跌破2800点,现在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股灾了。各处报道的这届“韭菜”不行,让我放心了不少,盲目乐观一定是不可取的。在历史上,有两个人在金融危机中大获全胜,一个是“华尔街巨熊”,杰西·利弗莫尔,另一个就是“华尔街之父”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说过这样一段话:“总是会有事让人担心。不要为周末报刊上那些危言耸听的分析评论而焦虑不安,也不要理会最近新闻报道中的悲观预测言论,不要被吓得担心股市会崩盘就匆忙卖出。放心,天塌不下来。除非公司基本面恶化,否则坚决不要恐慌害怕而抛出手中的好公司股票。”
许多投资者把这段话奉为圣经,但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放心,天塌不下来。”而是“除非公司基本面恶化”。如果无法把握公司基本面,那么持有与否,都只是一种赌博。
而彼得·林奇之所以能说出这句话来,是源于其对行业和公司近乎疯狂的调查与研究。
疯狂的调研
1982年,他回答电视台主持人的问题“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每天早晨6:0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一天要看的资料将近1米厚,到了家也要加班,周六也要呆在办公室看资料,甚至晚上睡觉做梦都梦到的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在美国,投行和基金的人一周工作可能要100-120个小时以上。你要知道,一周总共也就168小时,每周工作100-120个小时,意味着没有一天休息,也要一天工作15-18小时,说白了,就是除了睡觉和吃饭就在工作。拿我自己来说,通常一周工作90-100小时左右,真的是还得继续努力呀。
那么他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调研。包括实地走访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专员来到林奇的办公室访问开会,以及在参加专门的公司投资研讨会中与上市公司的沟通。
林奇说,他首先要先大量阅读公开披露的信息,从中寻找线索,这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而接下来要尽可能的从分析师和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工作人员等这些中间人那里获得相应的线索,但最终还是要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因为这才是所有信息最原始的来源。
1980年,他一共研究了214家,而到了198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570家!假如周末无休,那就是每天走访2家的节奏。
林奇说,“自己不对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仔细的基本面分析,那么拥有再多的股票软件和信息服务系统也没有用。”他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案例:
在法国时,他曾读过一篇关于马特勒(Marta)公司的报告,整篇报告表明这家集团公司特别好,而该公司当年的盈利预计将增长两倍。
通常来说,这么乐观的预期,就是要用冷水来浇灭的。满怀期望的林奇,立刻动身拜访了马特勒集团公司。恰好这个公司的发言人特别实诚,把集团各个部门的不良发展情况全告诉了林奇:
1、公司第一个部门面临毁灭性的竞争
2、第二个部门发生了预料不到的损失,需要核销
3、第三个部门又有罢工等待处理,等等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数据都可能说谎,只有亲身调查,才能知道真相。
从细微处调研
一个真正的调研专家,一定有其独到的法门,每一句话似乎平淡无奇,但却细微之处见真章。比如林奇说过:“公司办公室的奢华程度与公司管理层回报股东的意愿成反比。”
我曾经讲过的《门口的野蛮人》和《3G资本帝国》这两本书的主角就是对这句话的正反例证。《门口的野蛮人》中,作为美国最大烟草公司的CEO,约翰逊豪华装修的高管办公室和N多架私人飞机随意使用,正是没有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典范。《3G资本帝国》中,每个高管不允许随便坐飞机的商务舱,也不能随意拥有个人的办公室,能2人一间就不1人一间,也正因为如此,才一步步早就了全球最大的啤酒帝国。
此外,林奇也经常与上市公司的相关人士共进午餐。这一开始,只是公司的政策,但是林奇却发现,这样能让自己的投资经理们了解许多行业与公司的最新情况,吃饭往往是交流情感和情报的最佳时机。随后,这种午餐制度很快推广到早晚餐,乃至于下午茶。到最后,在富达公司的餐厅里可以看到几乎所有标普的上市公司。富达的餐厅甚至成了上市公司的集体沙龙。
对于林奇来说,他主要和尚未投资过的公司的高层管理或是行研专家共进午餐,因为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提供给你新的想法和思路。注意啊,这不是在获得上市公司内幕信息,而是一种为了更好了解行业的调研。
林奇有过这样的统计,大约有20%的几率,通过这样的闲谈发现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些业内专家看到的通常都是外人所不了解的趋势,林奇正是将这些信息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分析框架。
林奇在最后总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你最敬佩的竞争对手是谁?”当某一家上市公司的总裁承认有竞争对手做的和自己一样,甚至更好的时候,林奇往往不会买这家交流的公司的股票,而是去买他们十分敬佩的竞争对手的股票。
这些信息不是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也不是不可泄露的机密,但是却对认知有着严肃的影响。这就是林奇的公司调研能力,多拜访,多约谈,多思考。
泡沫之下房地产获利10亿
做股票就如同找对象,进入热恋固然好,但是如果总是分手和容易离婚,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你一开始做出的就是正确的选择,就不要总想着卖卖卖。随着阅历的增长,林奇在持股上变得越来越耐心,所持股票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
房利美(Fannie Mae)就是他的投资标杆之作。
这是一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于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林奇的麦哲伦基金在八十年代大量购买这只股票,这只股票一度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头仓股,林奇通过在其中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利润。由于富达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也同样重仓持有房利美股票,结果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它们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利润。这在金融史上都是破纪录的事。
时间回到1977年,林奇第一次买入这只股票,5美元/股。在那个时代,银行是不会轻易贷款给你很多资金的,审查严,贷款利率也不低。由于缺乏足够的抵押贷款资金的持续供给,美国有数百万的家庭实际上并无法通过贷款,拥有自己的住房,而如果他们由于收入出现问题的话,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供给,他们就会面临失去住房的极大风险。在这个时机下,政府成立房利美,目的就是增加抵押贷款资金的流动性,降低民众的购房成本。
所以,早年的房利美的经营模式十分简单,就是“短借长贷”,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贷款给那些想买房的人,收取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利率,赚取利差收益。
但到了80年代初,短期利率跃升至18%~20%,但公司在70年代购买的长期贷款利率为8%~10%,利差收益反而为负值,也就是出现了倒挂,甚至一度传言即将破产。
1981年,房利美的股价已经跌到了2美元。可是,林奇认为,一个能超预期发挥的公司,首先其价值必须被严重低估,否则你的买入价就可能过高。如果市场流行观点比你的观点要悲观,那么就得不断核实情况,确保自己没有盲目乐观。
1981年之后,也就在市场最悲观的情绪过后,房利美真的实现了脱胎换骨。1982年,房利美聘请有过抵押贷款保险公司成功创业经验的业内大咖戴维·马克斯韦尔来管理公司。
他采取了两项新的措施,第一个,停止“短借长贷”,不再做这种利率价差套利的交易,第二个,模仿“房地美”,开始将这些各个贷款者的房产抵押权进行打包,并进行销售。
房利美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证券”,将各个贷款打包成证券,然后卖掉,自身不再赚取价差的收益,而是赚取买卖这个资产包,所获得的佣金的收益。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之前在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率价差风险不存在了,这个风险被卖出了,被转嫁给了新的买主。
林奇在1982年11月23日给房利美的高管打过电话仔细了解了新的业务模式之后,就给自己的笔记做了注解:“我估计每股收益能到达5美元。”那年,房利美的股价从2美元一直涨到9美元。
1983年,房利美开始盈利,可是经营虽然好转,股价却没上升,反而从9美元,下降至4美元。因为新模式的长期贷款决定了市场反应的速度。于是房利美的股价给那些贷款的年限做匹配,不再追求存款利率一定要低,有1.1%就不能1.2%,而是去市场上找3年、5年和10年期的债券。因为这样,才能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也就是短期存款和长期贷款之间的不匹配。而正是这个措施让林奇感觉看到了曙光。
1985年,林奇将仓位增持至2%,房利美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股票,而这时房利美的股价从每股4美元反弹到每股9美元,完美地走了一波。
1986年,房利美股价涨至每股12美元。一方面,房利美的贷款存量,已经卖出了100亿了,现在只剩下300亿了。另一方面,房利美强化了新的抵押贷款的借贷标准,也就是说,贷款要求提升了,虽然短期看可能对业务有影响,但是考虑到这个举措之后就迎来了1987年的股灾,这个做法其实非常明智。咱们2007年的金融危机,不就是由于贷款要求下降,给那些买不起房的人提供贷款,最后出问题了么。
到了1987年,房利美股价犹如过山车,从12美元到16美元最后跌至8美元。林奇依旧持有着,因为公司宣布500万股股票回购给了他信心。
1988年,林奇将房利美增加到基金总资产的3%,而公司每股盈利也从之前的1.55美元每股达到2.14美元。
1989年,林奇突然发现巴菲特也持有220万股房利美股票,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于是,林奇在年底便加仓房利美至基金资产的5%,这又是重仓股的最高限额。这一年,股价从每股16美元涨到每股42美元。
1990年,受海湾战争影响,房利美的股价从每股42美元跌至每股24美元,可是因为基本面依然坚挺,后来股价又涨到每股38美元。到1991年林奇离开麦哲伦之时,房利美的股价又涨到了每股60美元。
对于看好的公司,持续建仓,持续加仓,专业的玩家就是操作就是这么干净利落。这期间的大起大落,换做常人很难不被收割,但林奇稳住了。他胆大沉稳的根源,正是在于他对于基本面的透彻研究。
股市依然是我们在工作之余,赚钱的最优途径。所以哪怕是股灾到来,依然有许多人觉得自己可能会是逃脱深渊的幸运儿。但投资不能靠运气,掌握正确的投资和分析思路,才能真正在股市中安全的漂流。
投资很有趣、很刺激,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下功夫研究基本面,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要更加看重个股的品质。以价值投资为根基,建立自己的实用投资策略,毕竟,投资是门艺术,而非技术。

公司与股票估值
巴菲特曾经说:“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准的错误。”那估值到底准还是不准?估值的宗旨是什么?又有哪些公司常用的估值方法呢?我们在投资、投行、研究等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对股票背后的公司、行业能够精确快速地定位估值,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更胜一筹。为特定的目的服务,从特定的情况出发,这才是估值的初衷与应用。想迅速了解如何正确给公司或者股票估值,这门课将会带给你完整与细致的答案。 关注公众号:HiFinance金融学堂 回复关键词:估值资料,获取配套学习资料
5455人学习

Hi-Finance,22大金融基础知识点浅析
到底什么是金融?金融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想要了解金融、了解金融市场,成为驰骋在金融战场上的大亨,那必须了解金融的本质、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我们致力于帮您构建一个完整的金融体系。不管是金融小白,还是拥有金融背景的人都能收获很多。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吧!
3178人学习

基础财务建模
构建财务模型,是金融行业投资投行研究等岗位的基本功,无论是拆分公司的运营逻辑,还是为企业做出合理估值,抑或判断投资项目的前景,财务模型都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项目方和投资方对项目进行把控的核心模型,实现项目收益一直以来都是项目方和投资方的终极目标,项目如何为股东赢取更多收益?风险是不是可控?银行如何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现金流制造能力?企业方如何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转?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财务模型的构建给予我们一些答案和见解。 而与此同时,在模型中如何设置合理的参数也是至关重要的细节!本课程主讲老师具有多年投资从业经验,授课逻辑环环相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于运用案例进行剖析,达到授业解惑的目的。 不管您已身处行业工作多年,还是初出茅庐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抑或是正在攻读MBA、金融硕士等项目都可以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来,相信学习后,您讲获益良多。 关注公众号:HiFinance金融学堂 回复关键词:财务建模,获取配套学习资料
4465人学习